首页  >   报告&洞察

冷链运价指数打造物流行业“晴雨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冷链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冷链运输价格的变化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波动会给运输公司、货主和货代企业等主体带来许多不确定的风险。运价指数能够反映运输价格的变动趋势,进而揭示整个运输市场的供需态势,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提出制定冷链运价指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就具体编制及运营提出建议,以飨读者。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
研究咨询部韩永刚、潘铭、陈凌阳 
 

2021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研究编制冷链物流发展综合性指数,科学、及时、全面地反映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为政府部门政策制定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参考。冷链运价指数是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市场的客观需求是运价指数产生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建立冷链运价指数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640.png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行业规模显著扩大。

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800亿元,冷库库容近7080万吨,冷藏车保有量约28.7万辆,与上一年相比,增长率分别为12.06%、17.01%和33.67%。

市场主体逐步壮大,冷链物流企业加速成长,网络化发展趋势明显,行业生态不断完善。市场集中度日益提高,冷链仓储、运输、配送、装备制造等领域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初步建立了以产地与销地衔接、运输与仓配一体、物流与产业融合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设施及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全链条温控、全流程追溯能力持续提升。

服务保障作用凸显。

冷链物流衔接生产消费、服务社会民生、保障消费安全能力不断增强,在调节农产品供需、保障市场供应、平抑价格波动、减少流通损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冷链物流对保障疫苗等医药产品的运输、储存、配送等全过程安全贡献突出。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数字化、标准化、绿色化冷链物流设施装备研发应用加快推进,新型保鲜制冷、节能环保等技术加速应用。冷链物流追溯监管平台功能持续完善。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普及,冷链物流跨界融合、集成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冷链运价波动影响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冷链物流市场由冷链仓储、运输、配送、装备制造等构成,各领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冷链物流市场及相关联动市场的发展。其中,运价作为重要的成本组成,能敏锐地捕捉整个冷链物流市场动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其他市场的发展。

冷链运价易受多方因素影响产生波动性,从而严重影响供应链系统正常发展和贸易市场有序进行。冷链运输是贸易的派生需求,受到运输成本、运力供需、运输方式、突发事件、宏观政策、经济环境以及非市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容易产生大幅波动。当前,冷链物流中下游企业的议价能力相对较低,且一些企业成本结构具有特殊性(如跨境电商),难以应对剧烈的运价波动,进而造成市场的合同违约率增加、企业难以维持经营等情况,影响了冷链市场规模的高质量增长和行业生态的持续完善。


因此,研究冷链运价的波动规律,定期、连续地提供冷链物流市场价格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是支撑政府和企业在市场上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对于促进冷链物流市场向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冷链运价指数是指反映中国冷链运输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旨在科学、及时、全面地反映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640.png
制定冷链运价指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是在冷链物流消费需求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冷链物流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迫切需要以冷链运价指数为依托,为政府部门政策制定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冷链运价指数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运价的变动情况,使生产厂商、冷链仓储服务供应商、冷链配送及销售服务商等相关产业人士及时地了解冷链物流市场供需变化特征,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能够通过冷链运价指数的波动情况,了解必要的冷链物流市场动态信息,进而支撑科学政策制定及宏观管理与调控。
二是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需借助运价指数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促进冷链市场稳定发展。
冷链运价的波动性导致买卖双方须承受许多不确定的风险,而近年来大国间利益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国内冷链运价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影响了运输合同的稳定性。与传统的固定价格定价方式相比,冷链运价指数挂钩协议具有标准化、公正性、专业性等优势,将较好地约束买卖双方履行运输合同、提高运输谈判效率,提升运输服务质量、稳固双方战略合作关系。此外,冷链运价指数的设立,使发展冷链运价指数期货成为可能,将进一步提升冷链运输企业规避运输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是在国际运价指数缺失的情况下,率先构建冷链运价指数,将为我国冷链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冷链市场主体不断壮大,行业发展生态不断完善,率先建立科学、权威的冷链运价指数,客观反映国内冷链物流市场状况,将为世界了解中国冷链物流市场提供重要指标,为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中国冷链市场打开新窗口;同时,为全球各大冷链相关企业日常经营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也将为国内冷链市场带来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是国内专业商品交易所的专业化运作,为冷链运价指数的编制和发布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商品交易所的专业化运作,为冷链运价指数的运价数据采集、指数编制方案研究以及日常运转发布工作等提供了实体支持,构建冷链运价指数已具备现实可能性。


随着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不断发展,未来或将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冷链运价指数的作用和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通过分析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吸收、借鉴全球广泛使用的行业运价指数经验,可对我国冷链运价指数的编制及运营提供参考。


640.png
冷链运价指数编制及运营思考

第一,编制主体要求。
冷链运价指数编制主体建议为公立的第三方机构。目前广泛使用的行业运价指数,大多由公立的第三方机构编制和发布,指数的公正性、准确性、及时性、敏感性能够得到市场认可,比如: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中国进口干散货运价指数(CDFI)等。
第二,运价信息采集。
对冷链运价指数来讲,运价采集是编制的关键环节。如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冷链运输路线和企业、如何确定最佳收集方式和报送时间等,直接关系到冷链运价指数的准确性。
样本路线选择。根据典型性、地区分布性和相关性原则,建议以主要冷链产品产地和销地为中心,选择运输路线代表,并以这些运输路线的运价、运量、运输方式等为依据,计算运价指数。
样本公司选择。冷链运价指数要得到市场的认可,首先其准确性必须毋庸置疑,故而在进行样本公司选择时,建议每条样本路线选择多家公司,其中应包括运输公司、货主和货代企业。对样本公司的要求为:在中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较好的商业信誉,运输路线分布广、市场份额占比大,并自愿参加运价指数编制委员会,能够按照运价指数编制委员会的要求,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的运价信息。
运价采集方式。冷链运价指数的编制需要采集各样本路线的运费、运量、运输方式等信息。建议先期采用编委会成员按运价指数编制委员会时间节点要求报送当期运价信息的方式,进行运价信息采集,后期以智慧物流建设为基础,推动智能化、自动化运价信息采集。
第三,指数组成。
冷链运价指数建议由一个综合指数及多个分路线指数组成。综合指数反映即期运输市场的整体运价波动,分路线运价指数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分路线运输价格的波动情况。
第四,计算方法确定。
冷链运价的制定不仅受到运输产品价值、运输市场供求关系及市场主体行为的影响,还会因运输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不同,而产生同一路线上的运价差异。利用受各种因素影响的综合运价来编制指数时,在统计计算阶段,对于分路线指数权重以及权重计算方法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运价指数所反映对象的经济含义和实际数据的获得性,且需经过理论推导及实证分析。
第五,基期选择。
冷链运价指数反映的是不同时期运价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的动态相对数,其对比基础为某一固定基期。指数的基期和计算期不应相隔太长时间。
第六,发布频率。
冷链运价指数发布间隔时间过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指数对比的准确性,而间隔时间过短,会增加人力、物力的消耗,使得未来可能的指数衍生品交易时效性受到影响。建议参考目前被广泛使用的行业运价指数发布频率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冷链运价指数的发布频率,从而全面、细致地反映运价指数的变动情况。
第七,编制方法的修改与维护。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冷链运价指数编制的方法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相应的更改。确保调整前的指数与调整后的指数具有可比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样本路线的变动是影响指数可比性的主要因素,如路线数的增减、路线权重的变化等。
第八,指数应用及发展。
冷链运价指数的编制和发布,是适应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迅猛发展的需要,对促进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培育和发展、提高冷链物流市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将填补世界冷链运价指数的空白。
该指数可进一步发展为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冷链行业指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冷链运输市场的“晴雨表”。冷链运价指数除了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之外,还可推动冷链运价指数挂钩协议的应用。
另外,可基于冷链运价指数,适时推出冷链运价指数期货。一方面,期货套期保值作用能极大地帮助运输公司、货主和货代企业等市场主体规避市场风险、保障冷链物流行业持续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发掘冷链金融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优质、充裕的人才资源保障,从而使运价指数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网址:www.sscdi.cn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源深路38弄富源置地广场2号楼4楼

电话:021-50599810

邮箱:info@sscdi.cn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智慧城市观察

新产研中心

数字城市云课堂

  Copyright © 2021 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沪ICP备17004664号-2 >> 网站建设·骐翔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