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碳中和年度峰会 | 圆桌对话:建设智慧城市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在6月3日举办的2021财联社碳中和年度云峰会上,上海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盛雪锋参加主持了主题为“城市运营,从适应发展到主动创造”的圆桌对话,在他看来,数字化就是城市未来竞争力的体现,它不再是锦上添花,而会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生命线。0.png

盛雪锋表示,智慧城市的相关表述和规划早在2011年便已出现,经过十年发展,智慧城市不断迭代升级,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深水期,无论是其建设的模式、手段,还是关注要素和聚焦方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近来持续走热的碳中和,也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


对于碳中和与数字化城市运营的关系,阿里云数字政府解决方案总监、数字郑州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凡胜认为,城市运营的数字化发展和减排目标是可以融合在一起、同向而行的;神州控股智慧城市业务集团副总裁王祖欣进一步指出,可从碳足迹的追踪和碳排放的数字感知着手,通过连接数据和计算模拟,为减排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建业新生活集团信息技术中心总经理崔有智则以公司的空间运营经验出发,给出基于IoT的能耗精细化管理平台帮助减排的实际案例。


而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痛点,与会嘉宾则不约而同提到了数据互通和人才紧缺难题,并站在各自角色给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


以下为本次圆桌对话的精华实录:


Q:碳中和与我们城市运营的数字化、智慧化之间有哪些联系?


孟凡胜:在我理解,碳排放和城市运营不是很高深的理念,而是可以落到实际场景中,方便老百姓生活、办事,为基层管理人员减负的。在碳中和以及城市运营方面,数字郑州做了很多实践探索。举一些小的例子,比如在郑州,以前老百姓取公积金,可能要去政务服务大厅排队,而现在通过政务服务应用“郑好办”,基于数据联通、让数据多跑路的方式,实现刷脸公积金提取“秒办”,助力了几十亿的公积金发放,并且有55%的渠道占比,方便老百姓快速办结政务服务事项。


再比如入学,以前可能是家长拿着小板凳去排队,但我们在郑州实现了全国首个小学生入学的线上办理,支持近2万名小学生的在线报名。


又如停车,我们在郑州市接入了所有的公共停车场和公共路边停车位的数据,也实现了对应的无感支付,先离场后付费。既减轻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居民回家如果发现家门口没有停车位,也可以打开手机上的停车平台,看到附近数公里范围之内的空余停车位。


盛雪锋:这两年我们看到很多案例,包括浙江的“最多跑一次”、上海的“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让市民少跑路,少跑路的过程,其实就是无形中降低了碳排放,甚至还有一些城市提出了更精细的无纸化要求。这些都是把城市运营的数字化发展和减排融合在一起,同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例子。


王祖欣: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68.4%的人口都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的人口生活在产业、物流、经济、高新、商业等园区里,而60%的GDP都创造于园区。这些数字说明,智慧城市建设直接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达成起到关键作用。


碳管理有三步,一是计算碳足迹;二是减少碳排放;三是实现碳中和。碳足迹的概念,就如同食品的溯源和疫情流调,追溯所有可能排放温室气体的源头,并量化、数字化。


因而我们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运用技术在城市建立一个全域的体征数据监测,城市的部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数字化。


以延庆为例,它是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也是2022年冬奥会的分会场。神州控股承接了延庆的智慧环保项目,这既是一个建设项目,同时也是个运营项目。这个项目就实现了对于延庆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还有静态、动态的污染源等的天地空一体监测网。有了这个监测网和所有的体征数据,城市的管理者就有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决策支撑。


这是事中的监测和事后的管理,而事前的预测则涉及到我们正在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很热的话题——数字孪生,城市的数字孪生意即,在现实世界之外的数字世界,建造一个相同的城市。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能够在数字世界里,对建筑、交通进行提前的仿真模拟,去预测碳排放的影响,对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神州正在跟一些高校做这方面的产学研研究,希望能很快为智慧城市建设发挥作用。


盛雪锋:这又是一个理解两者关系的新方向,数字化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感知碳的排放量,全面连接各项数据,然后再通过数字孪生世界的计算模拟,形成更好的解决方案。


崔有智:从我的理解,碳中和无非就是要实现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就是通过植树造林,来吸收排放;节流就是节能减排。最终目的是来抵消碳的排放,做到零增加,就像我们经常在企业经营中提到的收支相抵。


关于城市运营过程数字化和碳中和的关系,我也认为首先要追踪碳足迹。利用物联网、大数据、AI算法、云计算来打造一个碳中和的监测指挥平台,通过它去监控城市运行过程当中的重要活动、重要部位、甚至是重要行业。通过数据的接入、采集、算法模型的分析,用数据驱动重点行业能耗的优化,从而减少碳排放。


回到建业自身,我们是做空间运营的,做了一些相应的事情,包括基于IoT的能耗精细化管理平台。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大厦室内温度,运营是实时监测的,这个温度对个人来说,高一度、低一度没什么关系,但对运营的企业来说,就是能耗的排放。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控温度,再控制空调和新风,以保持恒温,本身就是在促进减排。


还有一点是农业的发展。建业在各地都有农业基地,带动当地就业的同时,通过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


盛雪锋:我们只是用碳中和来开启了今天的话题,但实际上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而且我们身处于一个数字时代。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很多地方,比如上海、浙江,都提出了新一轮的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战略。在这些体系里,刚刚讨论的碳中和还只是城市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之一。


Q:城市进一步向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痛点?怎么解决?


王祖欣:我们最近一直在倡导,成为一座城市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怎么去理解?简单地说,就是要与城市共谋发展,理解每个城市的禀赋,以及痛点所在。


城市的管理者们至今绕不开的一个难题是:数据无法打通导致的信息孤岛。


如何实现数据的打通,使之真正成为智慧城市管理者的决策依据?我们对此做了一些尝试,利用大数据融合的技术,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例如神州的燕云DaaS技术,能够在没有原厂商、原代码的情况下,快速实现系统的开放和集成,使得数据互联互通,从而真正让信息孤岛得到打破。


第二个痛点,十九大的报告中提到,智慧城市要向智慧社会转变,其背后的立足点就是要以人为本。我们在福建龙岩做了很好的尝试,通过“e龙岩”平台,让所有市民可以用“随手拍”的方式去参与城市的管理,真正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帮助市民在智慧城市大量的技术、IT投入和项目建设中,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个痛点,智慧城市的发展,我们原来一直在谈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其实更值得去做的,是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同步。


盛雪锋:第一个痛点切中了整个未来城市数字化发展的核心——数据要素的问题。在国家相关文件里,数据第一次作为一种要素被提出。在此背景下,一些前沿的地方,包括上海、深圳,开始数据立法,为未来的城市数字化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孟凡胜:因为政府是分业务、分部门的,对整个智慧城市建设来说,存在着部门壁垒。随着这几年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深水区,每一个城市都会面临一些通用和个性问题。


在通用问题上,除了数据的互通之外,还包括对应的部门壁垒打通、业务打通,甚至是技术的打通。阿里的一个好的经验是,从技术侧保证整个平台的标准和一致性,然后在平台上构建对应的业务条线,解决城市内的交通、环保、文旅、应急等具体方向的问题。


针对跨部门协同和权责不清的问题,在郑州我们的实际解决方法是,首先梳理对应部门的权力和责任清单,然后完成跨部门事件的流转。通过数据、技术和业务的打通,构建超级融合城市。


当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发展,可能需要从更高维度,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方式,去倒逼政府的变革。


对于郑州,它也有自己的个性问题,比如人才的欠缺。尽管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和人才大省,但实际留下来的人才不多。我们在人才引进和培养做了很多努力,公司有近60%的员工是从一线城市引回郑州。市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出台人才奖补政策,包括把码农计划写进十四五规划。


王祖欣:人才的问题,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尤为突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如果没有人才,前面所谈的都是空中楼阁。而产业是留住人才的根本,这也是为什么阿里、神州数码,都在做一些产业赋能,去建立生态,就是为了能打造产业集群,留住人才。


盛雪锋:回到数据打通的问题。从整个体制机制来看,目前的城市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的新一轮浪潮里,出现了一个非常一致性的发展方向,在上海叫整体性转变、革命性重塑,在浙江叫做整体自治,同样在北京、深圳等地,都有类似的提法。


这就是当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一个非常大的痛点——以前的条线化、部门化模式,如何变成以人的需求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合作融通的新的建设模式?这既是国内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难点,也是正在突破的重要方向。


崔有智:刚才大家也谈到,数据互通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而数据互通除了技术本身,最终还是要从政府层面解决,甚至从城市上到国家。因为一些垂直部门,比如税务和公安的数据,在城市层级是无法获得的,这个数据如果不通,也就意味着很难真正达到协同。


关于人才,当我们真正去做数字化转型,就会发现人才的短缺难题,特别是一线以外的城市。解决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去北上广深,把那边的河南人引回家乡参加建设;另一个方式,和当地的一些院校合作,从实习期培养,让大学生毕业时具备上岗的能力。


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城市转型中的资金投入问题。无论是城市的智慧化建设,还是运营的资金。一个解决方式是,企业帮助城市盘活资源和资产。


盛雪锋:资金的确是引人关注的问题,包括很多大型企业,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就是需要资金投入。这些资金有可能是政府直接投资的,也有可能是社会化的集资。


与之对应的一个问题是,智慧城市是一个花钱还是赚钱的事?


如果以企业发展为参照,我们会发现企业的IT部门,从一个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移的趋势;而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一方面无疑是城市本身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产业机遇。


Q:在新一轮的城市数字化过程中,企业怎么更好地抓住机会?


崔有智:第一,换位思考。企业要站在市长的高度、市民的角度,去看城市的建设、发展转型或运营。以建业为例,我们的服务空间在从家庭到社区、从园区到城市扩展和延伸。站在城市的战略高度,去做城市的“大运营”,帮城市打造一张名片,做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积淀,让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不再千篇一律。


第二,专业加协同。企业需要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建业之所以能参与到城市的运营和智慧城市建设,就在于我们在空间运营上的专业性。随着近年政府预算的减少,建业可以通过此前的积淀,帮助政府在不降低服务水平的前提下节省开支。


最后,企业还是要练好基本功,遵循长期的价值主义。


孟凡胜:传统模式下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多还是靠政府的投资。


在郑州的案例中,我们在做城市大脑建设前,首先做了顶层规划,希望通过政府的数字化带动产业的数字化,以一种建运一体的模式进行探索,最终达到智慧城市建设自身拥有造血能力,实现自负盈亏,不依赖于政府投资,并按运营模式去发展壮大。当然目前它依旧在起步阶段,需要把它当作一个新兴产业慢慢培养。还是要避免建成、验收之日即死亡之日的状况。


盛雪锋:确实智慧城市对政府而言,并非只是一个财政预算支出的问题,而更加是一个开启新产业和新行业的发展机会的过程。


王祖欣:城市的运营还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改进。神州控股正在依靠对量子通信、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领域的资金的持续投入,向大数据服务和运营的角色转型。另一方面,就是在产业、人才等各方面构建生态,成为城市真正的长期合作伙伴。


盛雪锋:今天当我们谈论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更多会考虑数字化对城市意味着什么。数字化其实就是城市未来竞争力的体现,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生命线。

网址:www.sscdi.cn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源深路38弄富源置地广场2号楼4楼

电话:021-50599810

邮箱:info@sscdi.cn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智慧城市观察

新产研中心

数字城市云课堂

  Copyright © 2021 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沪ICP备17004664号-2 >> 网站建设·骐翔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