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上海发布“数字伙伴计划”,适老化改造进入快车道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黄景源 杨舒鸿吉
用现金交医保被拒绝,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打开“安全码”被拒绝进入公共场所……
这些情况不仅发生在老年群体当中,还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甚至是行业企业之间。这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下的产物,被称作数字鸿沟。
2021年7月10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AI赋能弥合数字鸿沟论坛,多位数字研究专家、行业协会代表和企业代表,聚焦“AI如何助力特殊群体拥抱数字生活”“AI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消除农村信息贫困”等话题,探讨如何扩大数字化发展的受益面,让更多人融入智能应用时代。
论坛上,上海发布“数字伙伴计划”,启动编撰“弥合数字鸿沟”发展报告。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上海主动对标国家要求,提出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倡导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创造无处不在、优质普惠的数字生活新图景。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民政局联合社会组织、企业、市民志愿者共同发起的“数字伙伴计划”,已在大会开幕式上正式发布,该计划包括随行伙伴、智能伙伴、互助伙伴三部分。
其中,随行伙伴,要求软件开发者关注特殊群体需求,让应用软件更适用;智能伙伴倡导设备厂商研发更多适老化产品,让智能设备更智慧;互助伙伴凝聚各界力量投入为老志愿服务,让人人都能参与。
论坛现场举行了数字伙伴计划“上海市数字为老培训基地”授牌仪式,为首批积极响应、参与“数字伙伴计划”各项行动的单位代表授牌。
此外,“汇聚数字伙伴,弥合数字鸿沟”发展报告也在本次论坛上正式启动编撰,即将深入分析数字鸿沟的特征、影响成因,研究弥合数字鸿沟的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推动形成弥合数字鸿沟的“上海方案”。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英表示,不让一个老年人被遗忘在数字时代之外。“我相信,这是上海面向数字智能时代建设人民城市的重要承诺,也是打造上海城市软实力、展现国际数字之都魅力的重要内涵。”
界面新闻获悉,今年,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上海市经信委面向不同信息化程度的老人,开展多样化的数字助老工作。
针对会使用手机的老人群体,开展网站和APP改造,要求软件开发者关注特殊群体需求,让应用软件更适用。目前,首批66家政府单位、23家互联网企业列入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改造名单。
针对不会使用手机同时学习能力不足的老人群体,市经信委倡导设备厂商研发更多适老化产品,让智能设备更智慧,一键救援、一键打车、智能电视等一批智能化设备已陆续投入市场。
“数字鸿沟”如何弥合?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发言时表示,数字鸿沟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得不到,包括买不起电脑、没有通网、没有基础设施等;二是不会用, 比如老年人、残障人士等数字素养不高的人群;三是不想用,部分人群因年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存在多元的使用习惯。
郑磊分析,针对“得不到”的人群,需要介入降低价格,让他们尽可能获得;针对“不会用”人群,需要借助友好型环境,如养老助老专区、软件推出“老年版”等。
弥合数字鸿沟,郑磊认为,首先要防止鸿沟再扩大,不能在数字时代让鸿沟更加剧、固化;其次要尽可能弥合原来存在的鸿沟;最后要进一步促进参与和平等,这是最高级的数字包容。
“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包容又带来新的威胁。”郑磊以被困在算法里的快递员为例提醒大家:技术的目标不是计算人从而更精准地剥削人,而是要赋能于人,让人成为自己,促进全面发展。
为此,他建议,数字化转型时代,不能只侧重于技术工程的改建,而要推动建设更具包容性的政策,比如法律、规章对权益、尊严、隐私的保护。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6亿。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2050年全球60岁以上的人口将首次超过儿童,占全部人口的22%。2020年11月,国务院就发布相关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
面对数字鸿沟问题,一些企业也在探索数字鸿沟解决方案。
作为首批工信部指定的适老化改造APP方,支付宝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支付宝开展了“蓝马甲”行动,通过走进社区,帮助年长者解决调用健康码、扫码乘车、打车问路等问题,目前服务范围覆盖超过10万人。
蚂蚁集团数字金融部总监、蓝马甲项目发起人陈立表示,针对65岁以上的用户,支付宝推出了暖洋洋专线,开放一键呼入快速通道,帮助他们在智能手机上应对随时遇到的问题。“我和客服进行了很多探讨,通常一个年轻人打给支付宝了解一些问题,平均时长只有7分钟,但是老人打来电话通常30分钟以上,最长一个服务周期到两个半小时,150分钟。”
作为“蓝马甲”计划的发起人,陈立现场呼吁,希望全社会都是蓝马甲,大家回家面对父辈祖辈时可以放慢节奏,好好地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行业间的数字鸿沟强化了竞争中处于优势企业的地位,而一些传统企业或技术更新较慢的企业却在数字经济时代中逐渐弱势。
如何弥合企业间的数字鸿沟?
联合国工发组织投资与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上海)主任赵晓蕾认为,实现上述目标,要走出三个误区。
一是数字化转型,不是投入成本和产出回报的简单公式化过程,需要驾驭不确定性,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二是调整认知目标误区,不仅仅要关注经济和成本回报,还要结合社会及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纠正人才认知误区,积累数字化人才储备,才能从根本上通过社会办学、职教联合,包括发挥老年人、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培育复合型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