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价值到数据生产力——关于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若干问题的思考
数字经济时代大幕已经开启,数字化转型浪潮正在涌动。随着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这一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转型甚至可以称为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但从转型的效果看,目前多数企业仍处在初级阶段,面临着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清、缺少必要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资源配套不到位、人才生态不健全等诸多困难与挑战。本文汇聚了部分政府、高校、国有企业代表的观点,形成如下思考:
数字化转型为国有企业带来的价值有哪些?
大部分国有制造业集团或企业发展至今,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而数字化转型就是助力它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数字化转型除了要实现企业内部的提质增效,更重要的是助力企业在新一轮浪潮中跟上甚至引领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环境之下,怎样重塑柔性化、动态化的价值空间与价值链,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企业价值载体(即产品和服务),过去用户对产品和服务都是以“眼见为实”,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可以是通过数字技术去感受体验。所以企业对于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提供方式会有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变需求。
对于企业价值链,如仅依靠过去传统方式是很难达到价值链的柔性化和动态响应的,需要数字技术对企业面临的复杂问题自主识别、判断、推理,并做出前瞻性和实时性决策辅助,帮助企业根据环节变化来优化调整或者重塑价值体系。
对于企业竞争力,过去传统的竞争力在如今多变动荡的环境中也难以适应,企业面临着重塑竞争力的需要。不少企业在定义数字化转型目标以及价值衡量标准时存在偏差,是根据一个确定的假设或目标去制定企业数字化指标体系,然而在后期落实推进过程中发现环境发生变化,而既定的指标体系和制定的转型路线变得难以执行。所以企业若想重塑价值空间,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推进原有确定的价值目标,而是要增强企业对于环境动态变化的韧性和响应能力。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增强组织和企业的韧性,会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追求的价值目标。
数字化转型易陷“试点困境”,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如何应对?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调研显示,超过70%的工业企业深陷“试点困境”,无法实现公司层面的全面转型。不仅如此,企业试点进展十分缓慢。约29%的受访企业表示其试点期已超过两年,56%表示其进行了一至两年的试点,仍有15%表示刚刚步入试点阶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企业资源储备不足,缺乏具备数字化思维的人才、数据化的工具和手段。
企业数字化转型,认知升级是最重要的资源储备。企业要开展数字化转型,从高层领导到最基层员工都需要学习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方向、目的和路径。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也需重视体制机制上的准备。很多国企现有体制机制尚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一个是现有的组织分工都是以业务和工序为载体,是建、管、用分离的组织形态;二是组织运行高度依赖于经验,靠静态流程来处理动态问题,以确定性制度来应对不确定性要求。对于此,企业一定要去试点先行、先立后破,避免“新瓶装旧酒”。试点先行就是要重视、进行体制机制变革的试点,并关注在现有的运行模式下如何为数字化的新探索提供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和促进生长的机制;先立后破就是要先“立新”,让“新”有机会、有时间去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也能够旧的系统能够安心运行,不受或者少受新体制的影响和冲击,待新力量发展壮大后再逐步“春雨化冰”般的去“破旧”。
二是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难度评估有误。企业数字化转型是需要从企业文化、组织形态、管理体系、技术平台到人才能力进行全面转变的。这些转变都要依靠底层数据的支持。
数据价值的塑造要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业务数字化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数据资产化阶段,这个阶段要进行数据治理、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第三个阶段才是数据资产,业务环才能够赋能我们的业务。很多企业在试点阶段为了追求数据价值而忽略了前两个新基建阶段,而这两个阶段往往是最艰苦的,如果对这个阶段工作难度预估不足,投入不够,就很难达成预想结果。
三是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过于理想化。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会有一个指数型发展的特征。一开始投入可能要大于收益,每年的进步不太明显,还看不到数字化转型的效果,但当企业数字化的能力构建起后,每年的进步就会显著体现,并超越传统发展模式,迅速领先没有转型的企业。
数字化转型是所有企业发展的必答题,但数字化转型树样板易,全面推进见实效难,唯有视其为事业者,才会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从数据治理到数据生产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实现提质增效?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了生产要素之一。最近工信部也在着力推动数据成熟度的贯标和评估工作,其核心就是将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要素,甚至一种新的资产,为未来的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数字化转型不是发展数字经济而是发展数据经济,企业数字化转型根本目标就是让数据成为企业运行的核心,让企业所有决策都能够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我们称之为数据驱动,或者基于数据的决策。简单来说,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将数据作为基础资源,支撑智能技术运行,以此支撑企业的决策研发、业务运营、流程优化,提升运营绩效。所以,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以数据驱动为支撑。
如今企业的商业机会和收益都来自于数据决策以及基于数据的行动和运营,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有多少可用数据能让机器学习、支撑AI算法、帮助企业决策,这也是数字变数据、数据变资产的过程,其中就涉及到数据治理、数据管理的概念。
数据治理的基础是数据的质量管理,让数据真正变成资产。首先要让数据可信、可用,让数据成为能够为机器学习、支撑商业智能所使用的数据,确保企业有统一质量的数据集可用;其次要打通组织内部各系统、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以统一的技术标准、数据标准来建设基础设施,使数据保持唯一性、一致性、真实性、完整性、可重用性;再配备相应的算法或机器学习工具,支撑组织的决策。
数据一旦成为了资产,变现途径主要有三个:
一是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企业基于数据,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能力,或辅助产品研发创新、智能制造/定制,或改善企业管理决策和运营效率。
二是通过市场变现。当企业数据能够打造成标准化的、可为他人所用的数据产品或数据服务,即可通过市场交易变现。
三是打造企业数据生态,打通上下游企业链接。数据生态是替代传统市场,而实现数据商业化流通/分享利用的重要方式。在不同组织和不同系统(域)内部和之间分享数据的数据生态系统是未来竞争主战场,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经济发展基本战略。
如何打造数字化人才生态体系?
数字化转型需要从战略、运营、组织、人才、文化等各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变革,但这些变革的核心是“人”的变革。说到国企数字化转型,多数人会认为国企转型困难的原因是因为数字化人才的缺少。国有企业对于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引进,相较于科技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的确是短板,但是并非最主要的困难。除了技术人员的引进,与之相匹配的人才管理机制、组织结构、思想理念转变也至关重要。
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基础上,重点做好现有员工队伍能力提升,加快培育员工的数字化思维,完善数字化生态下对员工队伍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让员工主动拥抱数字化,成为既熟悉技术、又懂业务和管理的人才,充分激发数字人才活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动力。构建数字化人才体制机制,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保障。
在国家层和上海市层面,对国企数字化转型组织结构和人才培养都有相关的政策支撑。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国有企业要加强对数字化转型的组织领导,设立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统筹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一定是自上而下的,然而现实中,很多国有企业管理者对数字化并不理解,思想被传统的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所束缚,对数字化转型有畏难情绪。特别是传统行业的国有企业,很难走出现有管理模式,这是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所以国企数字化转型,领导层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
本文观点主要来源于以下专家:
程艳 上海电气集团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丁宇飞 上海市国资委创新发展处处长
高富平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数据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王叶忠 金蝶数字化转型首席专家/央国企数字化转型咨询专家
徐云程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数据中心副主任
邹玉贤 原宝钢股份智慧办副主任
编辑整理: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培训中心 蒋卫灵